第二百九十三章 贷款-《帝国玩具》


    第(2/3)页

    萧野芹不由摇头,苦笑:“给贵方添麻烦了。这些琐事有下面的人处理就好。山崎先生,不如我们先找个地方坐下来,商量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

    “萧女士不需要休息吗?我们专门准备了山上的一处温泉山庄,可以帮助旅人快速的恢复精力……”

    萧野芹微笑,但是坚定的拒绝道:“不需要。我想先把工作做完,接下来才能安心的尽情放松。”

    “哦,这倒是。”山崎正孝大点其头,伸手带路:“萧女士请跟我来吧,我让人准备好会议室,咱们可以尽快把事情处理好。”

    “有劳了。”萧野芹带着翻译,跟着山崎正孝向主办公楼的方向走去。

    日本人的效率一向很高,到萧野芹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整个会议室已经完成了布置,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已经早一步就坐了。

    山崎正孝当仁不让坐了主位。萧野芹则在他旁边的客位坐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各部门负责人轮番汇报自己手上的资料,行程安排和分团参观内容,时间、提供的资料文献,以及可以交易的具体技术项目。胡文海特别嘱咐了考察团,不仅要留意三菱手上的硬件设备,各种技术专利、数据库、管理体系、船舶设计图纸等软件也一定要跟上。

    这样一来,整个采购计划变的极端复杂。萧野芹也不是专门研究造船工艺的专业人士,这里恐怕也就是听一个大概,然后和手上拿到的商业调查公司报告进行对照,主意三菱的人是否挖了什么明显的陷阱。

    至于说一些交易中的小猫腻。那就要依靠整个考察团所有团员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被日本人一不小心给坑了。

    等到长崎造船厂这边都汇报完了,萧野芹合上手上的资料,点头称赞道:“贵方的准备非常充分。考察行程等方面我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就贵方的报价和支付手段等问题,我希望能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希望三菱方面能够考虑。”

    山崎正孝皱眉,不由问道:“报价和支付手段,不知道中方有什么打算?”

    “支付手段上,我们希望能够使用日元贷款。如果三菱重工帮助我们在日本拿到大额、长期、无息贷款。到195年年底,我们可以拿出十亿美元抵押,由中国政府担保,贷款一万亿日元用于在三菱集团和三菱财团的关联公司进行定向采购。”

    咕嘟

    山崎正孝狠狠的咽了口唾沫。

    萧野芹嘴角带笑,直视着他的双眼:“为了显示合作的诚意,我们可以先拿韩国人练练手。”

    嗯,中日友好靠韩国,从来如此。

    “中国政府的担保,三菱可以认为,这是一笔政策性的援助贷款吗?”

    山崎正孝问到了点上,这笔钱究竟是由谁来借的?以什么面目、名义来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是政策性援助贷款,十亿美元的抵押贷,以中国政府信誉做担保,贷款一万亿日元并无不可。可如果是政策性的援助贷款,提出这个要求的就应该是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

    但是现在一家中国的私人企业,声称能够拿到中国政府的担保,那这个性质要怎么算?是新科公司借了这笔钱,还是中国政府借了这笔钱?

    前者是商业行为,后者是政治行为,两者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萧野芹点头,鬼子做生意果然是猴精、猴精的,单是想要用钱来砸晕了对方,看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贵方可以这样认为,这会是一次民间推动的政策援助贷款。”

    萧野芹说的略有含糊:“首先新科公司在中国有这个能力,推动中国政府同意这项贷款计划。而为了新科公司能够在中国国内展开这项计划,前提是日本政府就要首先发声。可由谁来推动日方政府发声呢?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这笔援助贷款并不一定是对三菱财团的定向采购了。”

    日本企业向来重视情报工作,三菱集团自然也不例外。新科公司究竟是什么背景,山崎正孝可以说是“一清二楚”。

    还是那些话。一个主导了f-14进中国,担负了中**工七十亿出口项目关键电子系统生产,手上捏着价值连城水锂电技术,这种企业就算是私企。那也是个军工财团的雏形了。

    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财团都未必轻易出现,在私人企业都还不合法的中国大陆,凭什么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家公司?

    说新科公司不是中**方的白手套,那也得有人信啊。

    看看新科公司做的这些生意,如果不是中**方白手套。个人凭什么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壮举?除非胡文海是千年不世出的奇才、天才,还得再加上能够预知未来,或许才能白手起家做出这番事业。

    和中**方白手套这个解释相比,显然后面这个可能性小的可以忽略了。

    新科公司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若非如此,三菱也不是什么街边小卖部,难道是谁都能上门参观考察的?

    在山崎正孝眼里,新科公司的这支考察团,分明就是中国官方批了个马甲。

    而萧野芹手里掌握着一笔巨大的资金,嘴里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有份量。三亿美元和十亿美元当然不同。十亿美元和一万亿日元的生意又自不同。

    为了一万亿日元的大生意,三菱集团就是推动日本政府通过一两条法律都没问题,何况是跑一跑贷款而已。八十年代正是中日友好的阶段,推动一项定向采购日本企业产品的援助贷款,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对日本政府来说,这将是一笔很拿得出手的政绩。
    第(2/3)页